“十四五”能源经济新看点②|“十四五”能源上市公司数量提升16%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8-28 14:30

中国能源新闻网见习记者 衣韵潼 记者 周倜然

  做好能源经济大文章,“十四五”期间能源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呈现量增质优、绿色转型的清新风貌。

  据Wind数据统计,2021年至2024年底,A股能源上市公司从506家增至587家,不断扩容;其中新能源企业数量增长尤为显著,为提升能源经济发展韧性,驱动经济社会向新向好注入强劲动能。

  量增、质优同频共振

  上市公司的数量增减直接反映资本市场的辐射维度。“十四五”期间,能源上市公司不断增长,为资本市场规模扩张做出贡献。

  Wind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全年,A股新增上市公司524家,其中能源上市公司新增52家,占比9.92%;2024年,A股新增上市公司100家,其中能源领域新增上市公司12家,占比提升至12%,意味着能源板块在全资本市场中发挥的作用愈加凸显。

  华能能源院战略研究部主任张小峰表示,能源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领域,“十四五”期间总体数量稳步提升,新上市公司中超过80%属于能源电力设备类企业,结构优化趋势明显,契合了绿色低碳转型和发展能源类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方向。

  川财证券能源行业研究员赵洵认为,从企业类型看,近五年新增的能源上市公司既有大型央企子公司上市补充资本运作平台,也有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脱颖而出,呈现出国企与民企并进、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并举的发展格局。

  量增的同时,能源上市公司的发展质量也在不断优化。

  2021年,A股能源板块上市公司的平均净利润约9.98亿元,到2024年,这一数据增长至13.10亿元,以9.4%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攀升,透射出能源行业整体盈利修复,尤其是传统能源板块作为周期红利股的优势不断释放。

  与此同时,技术研发投入从2021年的1400.6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2584.82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0%,背后科技驱动发展的创新效能持续显现。

  此外,从2021年到2024年,能源领域上市公司的退市数量逐渐递增,从“十四五”之初的仅1家退市,发展到2024年的6家退市,与新增上市公司形成动态平衡,为资本市场“有进有出”的良性循环增添助力。

  “近几年,新上市能源企业普遍在技术研发、产业链布局和商业模式上形成自身特色,通过降本增效、规模化应用等方式提升竞争力。同时,资本市场监管的规范性要求也使上市公司更加注重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为强化长期价值导向提供积极引导。”赵洵指出。

  当前,能源企业持续上市,不仅丰富了A股行业结构,推动资本市场从传统周期型行业向科技型、成长型行业扩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也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的能源企业提供了契合的融资通道,助力能源行业在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中占据更有利位置,为我国能源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赋能。

  “十四五”期间,A股能源上市公司数量的年复合增长率约5.06%,与GDP的年均实际增速基本一致,体现出能源行业的整体发展节奏与宏观经济走势高度契合,能源行业为服务整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国网能源研究院财审所高级研究员邵旭方告诉记者,我国能源行业上市公司通过稳定能源供给、推动结构转型、支撑产业升级,已成为经济提质增效的关键保障。

  “2024年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支撑了全国约70%的成品油供应,发电装机容量占全国总装机的比重超过40%,是全国能源的保供主力。能源行业上游连接资源开发,下游服务制造业和居民生活,形成长链条经济拉动效应。”邵旭方称。

  赵洵表示,能源作为基础性行业,在资本市场的扩容不再单纯依靠政策刺激,而是与经济基本面需求相匹配,展现出行业扩张具备较强的可持续性和发展韧性。“当前,能源产业链条延伸不断趋于完整,从设备制造、工程建设到运营服务各环节均有企业加快证券化进程,表明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已从单点突破迈入系统性升级。”

  新能源领域显著扩容

  随着能源行业从以传统煤电、油气为主向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化方向扩展,A股市场上,新能源上市公司的比重也不断提升。

  据Wind数据,“十四五”期间,A股新能源上市公司从140家增至165家,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以综合能源服务商、氢能、储能等为代表的新兴企业在这一时期加速资本运作,完成了多起上市案例。

  2022年9月,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旗下南方电网储能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资产重组登陆上交所,成为A股首个主营抽水蓄能的上市公司,以“新型电力系统主力军”为定位,在行业内打响“专业化平台+资本运作”的储能规模化发展“第一枪”。

  今年7月,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以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为主的唯一新能源整合平台华电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鸣锣,募资181.71亿元,成为年内最大IPO项目;上市首日市值逼近3000亿元,成为A股市值最高的新能源发电上市公司。

  在业内看来,新能源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将分散的新能源资产构建成集中、协同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为能源行业提供了“规模化开发+多能互补”的思路,在加速传统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型的同时,其盈利模式的优化也为新能源行业摆脱政策扶持、实现商业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十四五”期间,新能源上市公司之所以增长迅速,一方面是因为新兴产业处于快速扩张期,“双碳”战略为能源结构转型提供了长期政策引导,且这一阶段绿色金融、产业基金等资本支持不断强化,驱动能源转型步伐加快;另一方面原因在于,技术突破推动度电成本下降,使新能源逐步具备了与传统能源的竞争实力,全球低碳转型的巨大需求为绿色动能扩张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市场空间。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提出,加快非化石能源比重提升,推动光伏、风电、储能、氢能等产业规模化发展。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纷纷出台配套措施,布局新能源装机规划、产业基金扶持、税收减免和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等,为上市公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当下,光伏、风电、储能、氢能等多个细分赛道企业密集进入资本市场,越来越多的新能源龙头采取‘A+H’股双重架构。从这一系列演进路径可以窥见,能源发展已呈现出高速扩张与多元化并行、国际化属性增强的鲜明特征。”赵洵指出。

  与传统煤电、油气企业的稳定格局相比,近五年来,新能源企业的证券化比例快速提升,已逐渐成为资本市场扩容的主力。行业内部也呈现梯度分化,头部企业通过上市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小企业则依靠科创板、北交所等多层次市场寻找发展机会,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的优化整合不断加强。

  展望能源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毫无疑问,新能源仍是能源结构优化跃迁的关键词。

  赵洵认为,经过高速发展期后,“十五五”期间能源上市公司的发展相比于“量”的单纯扩张将更强调“质”的更新升级。“发展变量主要来自于储能、氢能、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链环节的成长型企业,以及传统能源企业中承担转型任务的板块或子公司。”

  邵旭方同样表示,“十五五”期间,随着我国双碳目标进一步深化,能源上市公司将呈现“传统趋稳、新兴提质”的总体态势。

  “新能源和电力设备行业将继续吸引资本市场关注,传统能源企业则亟待通过技术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型。通过上市公司更好地推动能源经济发展,下一步,需要政策层面加强引导、技术层面构建协同创新体系、资本层面加强融资机制和协同支持。”邵旭方说。

责任编辑:闫弘旭

声明:本平台转载分享的文章,旨在传递行业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